“定海号”开启穿海“会师”之旅!

时间: 2024-05-24   来源: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字体:


5月16日在新建宁波至舟山铁路,金塘海底隧道宁波侧和舟山侧,隔海相望的两台超大直径盾构机刀盘同时转动,正式开启相向始发穿海“会师”之旅,标志着世界最长海底高铁隧道,正式开启盾构掘进。

盾构始发活动现场

舟山市委书记何中伟出席活动并宣布“定海号”盾构机始发,中铁十一局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志明致欢迎辞,国铁集团沪杭客专公司副总经理高静华,舟山市副市长方铁道分别致辞,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中国铁建华东区域总部、铁四院、铁建重工有关领导出席活动。浙江省、舟山市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工程参建各方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历史时刻。活动由中铁十一局副总经理王贤俊主持。

与会领导共同推动启动杆

金塘海底隧道西起宁波市北仑区,东至舟山市金塘镇,全长16.18公里,其中盾构段长11.21公里 ,是目前世界上长度最长、直径最大、地质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的海底高铁隧道,比港珠澳大桥的隧道还要长近10公里。中铁十一局承建舟山侧6.27公里隧道施工任务。

“定海号”盾构机始发现场

由中铁十一局参与投资建设的甬舟铁路全长76.4公里,设计时速250公里,西起宁波东站,经宁波市鄞州区、北仑区,通过新建海底隧道至舟山市金塘岛,是一条以中长途旅游客流为主、兼顾舟山宁波之间城际客流的高速铁路。

金塘海底隧道是甬舟铁路全线控制性工程和重难点工程。两台14.57米超大直径盾构机分别从宁波、舟山两端相向掘进,最终以不超过20毫米的误差在海底实现精准对接,隧道开挖的每一米几乎都伴随着世界级难题的技术攻关。

盾构机操作手正在控制盾构机运行

据中铁十一局甬舟铁路项目经理张金涛介绍,宁波与舟山两地之间海域地质复杂多变,隧道要下穿石油管线、海堤、码头和航道等多项风险源,海底最大埋深78米,最大水压8.4巴,相当于手掌面积上承受接近1吨的重量,穿越过程中要经历28次软硬地层变换,其中硬岩最高强度近200兆帕,施工复杂程度、难度和风险在世界范围内罕见。

自2022年10月进场以来,中铁十一局不断探索盾构隧道智能及绿色建造新技术,率先引入配套研发的盾构机集成超前地质预报、盾尾管片浮动监测、刀具实时监测、开挖仓可视化等信息化系统,辅以盾尾同步注浆密实度检测装置,泥浆管路碎石机等智能新工装,高质量推动“世界级”隧道工程建设。

“定海号”盾构机整装待发

此次始发的“定海号”超大直径盾构机涂装“东海龙王”图案,机身长135米,重4350吨,从联合论证到制造完成历时长达三年之久。“定海号”拥有十二项尖端科技创新,搭载了自主研发国际先进的第六代智慧盾构系统。项目团队对盾构机设备型号进行了针对性设计和优化,盾构机配备了超前地质预报和超前加固等专用设备,总装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做到“软硬通吃”,同时配备目前世界上控制精度最高的盾构导向系统,确保实现海底精准对接。两台盾构机在海底相遇后,将借助双层壳体设计,保留外壳用于支护隧道,原地拆解实现“金蝉脱壳”。

标准化建设的斜井隧道

为确保海底隧道建设安全、优质、高效推进,项目部多次邀请内外部盾构专家对施工方案进行评审论证,依托自有的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大盾构隧道智能建造实验室,全力推动大盾构智能建造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应用,模拟了盾构机在海底施工中可能遇到的各类风险挑战,可确保盾构机以最佳姿态完成海底掘进施工。

盾构机主驱动检查

目前,复杂海域环境下长距离、高水压盾构掘进、超大断面软硬不均复合地层盾构施工、海底超高水压带压换刀技术、超大直径盾构管片上浮控制、超大直径盾构长距离跨海高精度海底对接技术、狭小空间内盾构机洞内解体技术、长距离超大直径盾构掘进与复合衬砌同步施工技术、大体量盾构泥浆高效处理技术等八项核心技术为后续施工提供坚强的技术保障。

以往,舟山与陆地之间通过公路跨海大桥和轮渡联系,受台风天气、航道和节假日影响,运力波动大,给岛内群众出行带来极大不便。“采用盾构下穿金塘黄金水道,可实现铁路全天候运营,有效降低工程建设对宁波舟山港航道影响。隧道掘进过程中,采用先进的泥水平衡技术,可以有效控制隧道施工对周围海域的影响。同时,通过建筑工业化和绿色环保的泥浆处理技术,泥浆经过固化处理后,不会对岛屿和大海环境造成影响。”张金涛说。

工人正在盾构机人仓内检查设备

舟山,作为一个由众多岛屿组成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美丽的自然风光。作为浙江省大通道建设十大标志性项目,甬舟铁路的建设将补齐浙江“市市通高铁”最后一块“拼图”,舟山群岛将结束不通铁路的历史,从宁波到舟山坐高铁全程最快仅需26分钟,杭州到舟山最快77分钟,对实现浙江省高铁1小时交通圈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定海号”,寓意着“神龙镇海,吉祥如意”,让我们拭目以待,期待“东海龙王”凯旋。